摘要:古人曾云:“一两紫砂一两金”,可见当时紫砂器有多受人们喜爱和追捧。而宜兴紫砂器与其他陶器不同之处就在于其独特的肌理。炼泥 紫砂泥的制备,基本上分成手工和机械加工两种。而紫砂泥料颗粒的粗细,也随着炼泥的方式、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制成的紫砂壶...
古人曾云:“一两紫砂一两金”,可见当时紫砂器有多受人们喜爱和追捧。而宜兴紫砂器与其他陶器不同之处就在于其独特的肌理。
紫砂泥的制备,基本上分成手工和机械加工两种。
而紫砂泥料颗粒的粗细,也随着炼泥的方式、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制成的紫砂壶也产生了不同的时代风貌和不同的内在性能。
传统手工加工法一直沿用到1957年,在1958年,紫砂泥的加工实现了机械化。用石轮辗破碎,加工细度控制在60目左右,1959年开始应用雷蒙粉碎机,细度在100目以上,湿水后通过真空炼泥机捏练,制成供制坯用的熟泥。
值得一提的是,进入新世纪之后,传统手工艺回归,过去被认为落后、没有效率的手工艺纷纷回归,现在炼泥厂又抛弃了雷蒙粉碎机,回归了石磨碾压破碎,当然动力仍是电机驱动,这样的好处就是紫砂的颗粒大小不一,反映到成品壶上,颗粒质感出众,质朴感更佳。
炼制好的熟泥,经手工成壶,烧成后,由于泥团粗细悬殊,烧成时体积收缩不一,外表粗颗粒略有凸出,又富有滋润光泽的质感。而疏松的内壁因泥料矿物组成和团粒堆积等因素而形成的空隙,具有一定的气孔率和吸水率。
紫砂壶的成型方式,有手工(拍身筒)、半手工(模具)、注浆、手拉和机车几种。
手工成型是传统的制作方法,而制作技艺的关键则是手工成型和壶体表面的精加工。
所谓精加工就是指用竹片、明针、刀具及用这些材质制作的其它专用工具,对已接上颈、脚、嘴、把的壶口、壶身、壶盖的表面、和壶内,进行精细的刮平、修整,这是紫砂壶成为工艺品的关键之一。
它的作用在于:
一、紫砂熟泥颗粒大小不一,成型时坯体表面呈现高低不平,在精加工过程中、使得器型规整、和谐、美观。
二、用上述工具将坯体修整好,并把隆起的颗粒向下挤压,使壶体表面平整光润。这时壶体外表形成一层细致的表皮层,这层表皮,是一层细腻的泥浆(烧成后就是结晶体),而内壁面虽在打拍泥片时也受拍打,但只是稍做加工。
紫砂壶的表面一般是不施釉的,要使紫砂器达到“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的工艺效果,必须把坯体处理得器形结构严谨,轮廓饱满、线条分明,筋瓤纹理清晰,达到珠圆玉润,浑然一体,都需经过成型精加工来达到。
由于紫砂壶的精工细作,减少了混有黄曲霉等霉菌的空气流向壶内的渠道,成为紫砂壶泡茶不易发馊、变质的重要原因之一。
紫砂壶的窑炉,经历了龙窑、隧道窑、气窑、电窑的演变。其中龙窑使用时间最长,直到1957年才被倒焰窑代替。
1973年,推板窑、隧道窑、推板窑取代了倒焰窑。龙窑所用燃料是茅草、松柴。倒焰窑、推板窑用的燃料是烟煤。而隧道窑则以重油为燃料。现代窑炉使用的都已经是清洁能源,如气窑烧天然气、电窑用电。
紫砂壶从明代中叶起就开始用匣钵烧成,这与紫砂壶自明代起因饮茶方法的改变(罢团改散),制壶发生历史性转折相关连。为了防止紫砂壶表面发生火刺,色泽不匀、阴阳面等缺陷,同时也提高装窑密度,有效地利用了窑位空间。
紫砂泥中的氧化铁含量相当高,根据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三氧化二铁、氧化铁三元相理论,如果制品在氧化气氛中烧成,则物相在1400℃以下不产生液相图,不形成低共熔物,由于紫砂泥中尚有氧化铬、氧化镁、氧化钾、氧化钠等成份,因此实际烧成温度为1100~1180℃左右,在此温度下,泥料中各矿物相的扩散速度不大,赤铁矿使紫砂器呈红色(低温)、紫红色(高温)、深猪肝色(超高温)。
但如果以还原气氛烧成,则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铁系发生化学反应,在1100℃左右形成低熔、共熔物而产生液相。三氧化二铁大量还原氧化铁,紫砂器由紫红变紫黑,这一过程如果温控没有把握好,极易发生鼓泡、积炭,造成废品。
无论如何,创作一件完美的紫砂器不仅要在设计上下功夫,制作过程更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同时还必须,合理地选用合适的紫砂泥,正确运用紫砂器的制作工艺,使之能够通过泥与火的洗礼,获得重生,绽放出熠熠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