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日,碰见朋友说他去年入手的一把紫砂壶不小心被他摔坏了。发现了一个问题,被摔处的泥料颜色与外观不一样,存在深浅的差别。断定:这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本来市面上的泥料就参差不齐,所以是买到了化工壶?不管怎样,泥料肯定有问题!朱泥产地不...
前几日,碰见朋友说他去年入手的一把紫砂壶不小心被他摔坏了。发现了一个问题,被摔处的泥料颜色与外观不一样,存在深浅的差别。断定:这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本来市面上的泥料就参差不齐,所以是买到了化工壶?不管怎样,泥料肯定有问题!朱泥产地不是一个,好比详细矿脉有:黄龙山朱泥、青龙山朱泥、赵庄山朱泥、小煤窑朱泥等等.矿脉不同,天然朱泥的内在矿物成分不同,因此烧出壶的特点也不同.朱泥因含砂量低、泥性娇,成型工艺难度亦高.由生坯至烧成,收缩率高达30%~40%,支撑度差,一般成品率仅约7成.故常用来制作小件器物和作为化妆土,作为紫泥坯件表层的装饰用.
这到底是泥料的问题、泥料的问题还是泥料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这一问题解释下,到底是何原因!
▲如图可见,除与外观颜色大相径庭,里层颜色也有深浅之差
目前,市面上泥料参差不齐,以次充好不在少数,这难道又是紫砂泥的一大坑!然此壶已然经过泡养,外观由喑哑到温润的变化也十分显著,买壶渠道也可信任,是为何故?
莫急!这其实与紫砂壶的烧制过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紫砂壶的烧结温度在1050°~1200°之间,烧制之前,紫砂艺人会先根据紫砂壶原料的颗粒粗细程度来定一个烧制的上下限温度,烧制时就得把温度严格控制在这个范围内,还要遵循事先制定的温度曲线。
随着烧制温度的变化,壶坯的颜色会出现深浅不一的变化,虽然温度经过了严格的把控,但是在烧制过程中,由于壶表和壶内的受面度和密度有较大的区别,就会出现受热软化不匀的情况。
这时,壶胚的呈色就会出现细微的差别,壶表和壶内的色泽也会有所不一。
壶体烧造过程结晶式往往可达到以下几个阶段:
一、熟
坯体表面与内层一致化,敲击过程会发出沉闷声,虽已经产生,微度成熟,但壁体吸水率过强,吸附性过强,易产生吸附效应,也就是俗称的吐黑现象。
二、结晶
器体表面与内壁颜色产生变化,表面在制作过程当中,由于受力面较为广大,面体紧压,与内壁体密致度有较大区别,原矿土便会表里颜色不一的情况。
三、高度结晶
在烧造过程当中,产品已完全结晶,敲击声较为清脆,有余音,在这个阶段温控点较难掌握。
四、近瓷化效应
泥料烧造温度已经完全过火,表质上有砂颗粒隆起突暴,或气泡状突凸。
紫砂壶烧制有欠火、完全结晶、过火等现象出现,在使用过程中,因窑温烧制差异而带来的影响便会日益显现,泥料色泽便是其中一个方面。
紫砂壶烧制""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稀,(禾犀)砂土气"",在使用过程中,因窑温烧制差异带来的影响会日益显现,泥料色泽便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举个例子,烧制的温度不够或者时间稍短,造成了泥料收缩没有完全到位,那么,壶体""吐黑""的情况会稍显明显些。
""吐黑""部位不同,所泡茶叶不同,养壶习惯不同等原因,造成""吐黑""的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别,有些肉眼比较明显的,壶体局部或者整体变深,也会加剧壶表里的颜色不一致。
综上所述,紫砂壶表里颜色不一,或者色泽不匀,并不是泥料""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不能证明其就是化工壶,所以,不必忙着抱怨上当,格物致知,乃学理智常,壶人诸君,敢不慎乎?
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之际,就沏一壶茶,一浇胸中疑窦罢!
那朱泥壶使用要特别注意什么呢?
1.不宜直接使用沸水.
朱泥壶含铁量高,烧结后膨胀系数和热裂型都大.久未使用,壶身完全干燥的情况下,不可直接开盖冲入热水,以免""惊裂"".使用前应合盖,先以温水由盖外冲暖壶身,再以热水以同一手法冲浇,然后正常泡茶.
2.特别小心避免磕碰
朱泥壶较精致,大都坯薄、身小、耳细、口秀,轻巧娇嫩,尤其是壶盖边缘、子口底沿、壶口唇边、流口尖端、把根末梢、壶身底脚等小区域,一般都或尖或薄.使用中要心细手轻,置放稳妥,避免碰撞,特别是在清洗过程中不可大意.朱泥壶,适合冲泡台湾高山茶、福建铁观音和乌龙茶等轻发酵、重香气的青茶,扬香力高,茶汤紧结柔滑,回甘较强、回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