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代东南沿海的工夫茶区,向来有追求名器的茶俗,本专栏之前也陆续介绍了多次。作为工夫茶事主角的冲罐,首推宜兴产制的「孟臣冲罐」,即便宜兴、潮汕相距殊远,也无法冷却茶民对宜兴小红壶的热爱。台湾的茶器玩家对这些清代宜兴产制的朱泥壶十分看重,在19...
清代东南沿海的工夫茶区,向来有追求名器的茶俗,本专栏之前也陆续介绍了多次。作为工夫茶事主角的冲罐,首推宜兴产制的「孟臣冲罐」,即便宜兴、潮汕相距殊远,也无法冷却茶民对宜兴小红壶的热爱。
台湾的茶器玩家对这些清代宜兴产制的朱泥壶十分看重,在1980年代前后,一二把清代高档朱泥壶的价格,往往不逊于一把顾景舟茶壶。
今次,为读者介绍一种宜兴朱泥壶中的著名形制----文旦。
文旦壶式应该是由明代「龙蛋」古式与「西施乳」壶式转化而来,其壶嘴概作三角圆椎,根部粗,至流口大幅缩束,这是一种有助出水爽利的设计。壶钮有圆椎、珠圆、椭圆诸式,端视整体搭配而定。壶盖皆采截盖式,壶底有采「加底」法做出圈足,亦有做一捺底者。
「文旦」一词到底是壶名或陶工名?有两说,一说认为文旦壶式与水果中的柚子形似,工夫茶区盛产文旦柚,因以为名。另说认为清早期朱泥壶陶工中有一批「文九(文丸)、「文远」等陶工款,可为「文旦」乃陶工名之旁证,这种以壶工为壶式名的情形,在朱泥壶中亦不乏他例,如「君德」、「思亭」皆然。由于史料的缺乏,此事今已难确考,可以确定的是,清初以降,「文旦」即专指此类壶式。
一般对于朱泥龙蛋、文旦壶式的断代参考之一是:清初时期的胎身掺砂往往较粗,颗粒效果明显,概因此类壶形的调砂泥料,受明末清初紫砂器影响,追求大开大阖,豪放潇洒;清中以后渐趋含蓄,文气稍重;迨至晚清以后,不惟颗粒内蓄,且气势易流于纤弱之病,尤其是壶嘴、把、钮等配件最易如此。
底款: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文旦
宽:17.4cm高:12.2cm
此器式度朗朗,形貌伟岸,是朱泥器中少见的大壶。一般来说,朱泥泥性不利单独成大器,多需藉掺砂手法来补强坯体强度,所以每见朱泥大壶必掺以熟料支撑,而熟料颗粒与朱泥胎肉之间的相融效果,也是赏鉴的重点。
壶底大幅内凹似碗,以竹刀写泥,阴刻王维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文旦」。壶把下方以木印钤盖「馥远亭」三字,无边阴文印款。「馥远亭」未见史载,但多见于此类朱泥大壶,待详考。
宽:12cm高:8.8cm
此壶较文旦常制略高,近呈梨形,壶流较为俊雅,壶把略显清秀,钮柱略高,壶钮呈扁三角形,壶底作一捺式。用泥甚精,窑火得宜。
出土自福建漳浦,壶身土沁斑斑,工夫茶区历来讲究茶具之精雅,清人徐珂《清稗类钞》:「闽中盛行工夫茶,粤东亦有之,盖闽之汀漳泉、粤之潮,凡四府也。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精。」
底款:秋水共长天一色 文池
宽:16.5cm H10.4cm
此一文旦形制圆融敦雅,壶身圆浑不失灵巧,气韵饱满厚实,扁圆形的壶钮尤具特色。漏斗型短嘴微微昂起,圈把内方而环扣有力。胎质细密坚致,细砂隐现,莹润斑斓。
饮茶活动在清代早已是遍及社会各阶层的重要休闲项目,更具备了不可或缺的社交功能,因此常见壶底刻着「香引玉人来」、「明月三人太白杯」、「谈笑有鸿儒」等句,皆是反映着以茶会友的社交心态。
此壶底以刀写泥「秋水共长天一色 文池」,取自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骈文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笔划轻灵,潇洒飞逸。「文池」为清早期宜兴名工,生卒失考,传世有「文池款乾隆御制诗题铭段泥扁圆壶」。有兴趣的朋友请见《今日头条》2016.10.29本专栏《乾隆皇帝御题诗 啄砂填金 左书右画》
http://www.toutiao.com/i6346831521277542913/。
主要参考文献
________________
黄健亮、黄怡嘉,《荆溪紫砂器》,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1999
黄健亮、彭清福,《紫泥藏珍—明清宜兴窑器之美》,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08
黄健亮,《荆溪朱泥—明清宜兴朱泥壶研究》,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10
刘创新,《文荟菁英-和正斋宜兴紫砂藏珍》,台北,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12
黄健亮,《古壶之美‧卷七》,台北,成阳艺术文化基金会,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