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一期给大家做了常见光素圆器常见器型的介绍,无奈经典器型实在太多,所以这一期接着继续给大家讲光素圆器。乳钉乳钉壶也可为乳瓯壶获,原型是陈曼生设计,杨凤年制作的。江湖谣传是陈曼生上任溧阳知县,过桥时看见一少妇在喂奶。而后久久不能忘怀,所以以乳...
上一期给大家做了常见光素圆器常见器型的介绍,无奈经典器型实在太多,所以这一期接着继续给大家讲光素圆器。
乳钉壶也可为乳瓯壶获,原型是陈曼生设计,杨凤年制作的。江湖谣传是陈曼生上任溧阳知县,过桥时看见一少妇在喂奶。而后久久不能忘怀,所以以乳为原型设计了乳钉壶。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也多以裸女作为创作原型,借由画作展现女体之美。所以也没有必要谈乳色变,觉得下流。而壶上也有陶刻:“乳泉霏雪,泌我吟颊。”
按照几何的角度来理解,这把乳钉壶由三个球体来组成,珠圆玉润,赏心夺目。壶嘴采用一弯嘴,壶把尾部还有飞尾。
有说法此壶是顾景舟大师根据传统壶型掇球壶演变所制作品,可观之再三,只有三个球体略有变化。壶纽,壶盖用正圆做了替代,而壶体部分则略微扁了一点。
之所以命名为华颖是因为在篆体中,古时以“华"”代之“花”用,华颖的“华”意为“花”,华颖所表达的意境为:招展的花意。并把盖面的球体比作含苞的花朵。
其实更有可能是顾大师,看了曼生的乳钉壶,做了一定的改款,觉得原来的名字不甚雅观,所以改名为华颖壶。
三足圆壶也称之为大彬如意,其实应该命名为三足圆鼎壶。
这把紫砂壶出土于明代华太师华察的孙子华师伊,为崇祯二年的墓葬。出土之后,曾经被晾在农家的窗台上,后来清洗露出大彬刻款才引起重视,经过专家鉴定认定为重器。
鼎在商周时期是用来煮肉的。《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到了春秋时期,周朝的九鼎就代表了权力的象征,也代表着天下的道统。
时大彬的三足圆壶,除了多了嘴巴和壶盖,形制和传统三足鼎相差无几。而除了三足圆壶,顾景舟大师也有两款壶型以鼎为命名。
三足云鼎壶也可称为云肩如意壶,
此壶造型是一鼎状,创意取自青铜三足圆鼎,壶身扁圆鼓状,壶流微曲三弯,稍收壶嘴,蓄势待发。壶把以环形流畅造型末梢收于壶身。
壶身下有三只外撇状三足,呈鼎式。直颈上装饰以回纹,压盖,盖面饱满与口面密合,壶盖凸起,盖沿亦饰以回纹与壶颈呼应,
壶纽成如意莲花微放状。壶肩上堆塑二十朵云纹,云纹上缘有一凸起装饰圆线环绕壶肩。壶把起处及壶流底部分别对称装饰如意纹,与云肩纹自然暗合,过渡巧妙。
此壶气度雄浑凝练,技艺精雅而工致,有青铜器之余韵,显精气神韵之美。
这个壶型台湾方面的藏家及其认可,但在现在的市场上并不多见,因为工序繁杂,费时费力。商品壶自然就摒弃了这一款造型,而精品市场其单价也比其它常见造型要贵出许多,所以市场接受程度较低。
三足乳鼎壶创或称三足乳钉壶,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为顾景舟砂壶创作晚期佳作之一,现已成为经典壶式。
壶体呈圆腹、下宽上收,短曲流、耳形把,乳鼎钮、三乳足,故称之为三足乳鼎壶。整体壶形丰满、圆润,线条挺括、流畅,色泽温润、细腻。
壶身形体饱满、浑圆如珠、光滑细致,形若匏瓜。壶嘴、壶把、壶钮与壶身搭配协调、比例匀称。
壶嘴一弯短流,出水有力,壶把流畅,力度感强,壶盖设计丰腴,口盖严密,壶钮似乳,盖于壶身之上,含蓄内敛;各部衔接不见痕迹、光滑自然、浑然一体。
道洪款三足鼎壶身圆润,饱满鼓腹。压盖隆起,光滑圆润,严丝合缝。桥形钮宛如从壶盖长出,衔接自然。壶嘴流基宽大,弯曲有致,出水柔畅。壶把先粗后细,整体和谐。
壶身正面铭“诗情秋水远,画意晚山明”,反面刻绘一幅山石图卷,精细雅致。
道洪款的三足鼎,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与顾景舟的三足乳鼎相比,壶体更为雄浑,壶钮换作桥钮,粗嘴粗吧。
如果说顾景舟大师的三足乳鼎精巧灵韵,那何道洪大师的三足鼎就是雄浑大气,与之相比丝毫不逊。
上新桥为六十年代顾景舟先生制作而成,为一代经典之作。此件作品盖款“景舟”底款“中国宜兴”,其时代特征明显,为顾老中晚年之作。
江南多水,长河上的斜拉桥、曲拱桥,村前屋后的木桥、石桥、竹桥,这些连接此岸与彼岸的形态各异的纽带,随处可见,这些江南水乡最常见的元素被用到的紫砂壶上,别有一番韵味。
壶身呈扁圆形,折肩圈足,曲流环状柄,压盖式,桥型钮。此壶造型端庄、秀美、新颖脱俗,在柄的环状之上稍加改动即可安放拇指,又与壶盖钮相呼应,真可谓匠心独运、设计巧妙。
盖与肩部均以凹线、阶状分割空间,自上而下视之,有一环扣一环水波荡漾之感。壶盖上的钮正像一座小桥矗立于湖水之中,上新桥壶或由此而得名。
汉云壶是紫砂壶中比较具有另类特色的器型,也是顾景舟原创壶式,造型周正严谨,气势稳重挺秀。
壶体曲线流畅,变化合度,器型章法纯正,做工精湛,富有古朴典雅的艺术魅力。
壶以圆形线条为主,束颈,折腹外鼓。肩部凸起线条,延伸至壶嘴,与把手在视觉上保持了平衡,上小下大的两个倾斜块面突出中间线条的优美,使之过渡到壶嘴上成为阴阳分割之界,连接到壶把上端下沿,充分体现“线”的美感,使整个造型简练而又挺拔。
壶做工精细,平底起棱,呈圈足状,稳重又大气。三弯的壶嘴略长,出水流畅。敞口,平沿。壶盖下镶进壶身,壶盖合闭后,盖面与口沿相齐,严丝合缝。壶把呈变形螭龙形,线条方圆结合,硬朗之中透露出丝丝柔气,上部平直,把握舒适。
汉云壶壶身光素无纹,纯以造型的优美取胜。最能体现顾景舟的造型功力和审美情趣。
飞碟是陈国良的原创作品,设计制作此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整器造型新颖,打破常规,运用简洁的线条陶造出异样风情。
这种壶型是典型的学院派,用几何图形构建壶的壶体壶纽壶嘴壶把,极具简约的设计感,属于观赏壶。
壶身略呈三角形,线条圆润,弧度适中,壶底的三只钉足既便于安放,也增加了壶体美感;平嵌盖阔口宽肩,更显大气。
值得一提的是,壶把采用半提梁形式,昂首向上,与壶钮相对,线条清晰,增强视觉效果;壶流如洞,藏于壶肩,更觉神秘莫测。
壶样为四十年代所兴起,历经几代艺人演变,时趋成熟。
壶身用两泥片合制作成扁球状,口部与半球状盖相切,壶底简洁,为一捺底,桥梁钮与盖浑然一体,整个壶在扁圆中求韵味。流自壶腹胥伸自然,把高挑圆润下留垂耳,与流对应称势。
中置一腰带线将全壶提携神韵,腰线带方、角圆,变化中求统一,将制作中的泥痕藏于其中,达到天衣无缝。
此壶早期皆用紫泥制,该器在四十年代,汪宝根亦有所制,嘴为樱桃小流,滴水不涎,为同行称道。六十年代吴云根用墨绿泥制作,神韵更胜一筹,集形态、制技、艺味融溶一体。
这壶是陈曼生诸多款式之中极其喜爱的一款。壶身陶刻:“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
曼生在溧阳为官,上任伊始,便遇到运送“白芽”贡茶上京之重任。曼生召集故友亲朋,全力以赴,因白芽乃是每年皇家钦点的名贵贡茶,须在清明之前作为十纲贡品茶中第一纲运至京城。
曼生不敢怠慢,征集、挑选、包装,命人昼夜兼程,送往京城。终如期而至,龙颜大悦。消息传来,曼生及其幕客好友皆欣喜。
曼生设宴以贺。席间,曼生一时兴起,挥毫泼墨,写下“八饼头纲,为鸾为凤,得雌者昌”之墨宝。
好友郭通提议,何不造壶以载此喜,曼生喜不自禁。席间鼓乐欢天,乐手执大镲卖力敲击,声音洪亮悦耳,曼生乃性情中人,下席亲自手持大镲用力合敲,欢喜之情溢于言表。
大镲凹凸有致,合则响,合而美。曼生有感于大镲分分合合,奏响人间欢乐,遂以合镲为样,合欢为名,设计出合欢壶,以朱泥造之,通体大红,富含吉祥与幸福之意。
上图是由朱可心在合欢的基础上创作的桥梁合欢,主要是把圆钮改为桥钮。现代的合欢壶多以朱可心的合欢为基准,当然桥纽并不多见,多以圆钮替代。
笑樱壶又称笑婴壶,名称源自典故“婴宁一笑解千愁”。婴宁是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她乃狐仙所生,从小随鬼母长大。全然不知人间礼数,但是特别爱笑,且笑容灿烂纯真。
令得和她只有一面之缘的王生对她朝思暮想。两人历经一番曲折之后,总算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们生下一个儿子见人则笑,可爱无比。
“紫砂七大老艺人”中的王寅春、朱可心、顾景舟都创作过各具风格的笑樱壶,展现了不同的韵味。
目前笑樱壶主要是顾景舟和王寅春的两类款式,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壶纽。顾景舟笑樱壶纽带尖,彰显英气;王寅春笑樱壶纽扁圆,更显稳重。
笑樱壶整体稳重雄健,张力十足,壶身饱满圆润,线条流畅,端弯流壶嘴出水流畅,飞把壶柄极具动感,是一款广为人们喜爱的紫砂经典器型。
茄段壶,师法自然,造型取材于古代的茄子。茄子,古时候叫落苏,于南北朝时期由印度传入,当时仅为圆形,有诗云:“青紫皮肤类宰官,光圆头脑作僧看。”
茄段应为“茄端”,茄梗壶钮连着壶体,表明茄子是从茄枝之端整个摘下来的,而不是“一段茄子”, 宜兴话段、端不分,现在茄段也就约定俗成了。
其造型简练,一弯流、圈把、茄梗钮、三者与壶身相接,富有弹性的曲线自然优美,茄梗钮截盖丰腴,与壶身结合平整,更显圆润娇俏,有一种另类的韵味,让人爱不忍释。
葫芦壶是曼生十八式中的一款,与茄段壶一样都是师法自然。
曼生十八式作为传统文人与紫砂艺人珠联璧合创造的典范。自创制之日起,便以文人所特有的审美取向,将诗词的境意、书法的飘逸、绘画的空灵,有机而生动的融合入紫砂壶之中。
成为将民间紫砂艺术引领入高雅文化艺术圣域的殿堂级珍品,并在紫砂壶史上留下了“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经典名言。
在这一十八款器型之中,若论及最得意韵者,当是非“葫芦”莫属了。曼生葫芦壶形制设计极富创意,整体造型呈葫芦状,壶流短直而微微上翘。圆弧壶把似藤蔓一般自然内收,壶盖顶端的壶钮扣以小环,拨动生响,盎然生情,横生妙趣。
曼生与杨彭年所制的葫芦壶,整器质地细柔,线条浑圆流畅,意味淳厚,气势沉雄,古朴迷人。壶身以行书刻有“为惠施,为张苍,取满腹,无湖江”的壶铭,并署“曼生铭”。壶把梢下“彭年”方印,壶底钤“阿曼陀室”方印。
据《阳羡砂壶图考》记载,潘仕成字德畬,为清道光广东番禺人。先世以盐贾起家,累官至两广盐运使。由于潘氏家传素嗜饮茶,便在宜兴订制专属紫砂壶,一则自用,一则往还馈赠。
潘氏订制的紫砂壶形制固定,且惯于将印款落于盖沿之上,壶底及他处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为阳文篆字「潘」印。由于潘氏声名远播,世人乃将此一形制紫砂壶称为“潘壶”。
潘仕成祖籍福建蒲田,用朱泥小壶喝茶的习惯应源于此,因而所有正宗由潘仕所设计订制的潘壶均应是朱泥小紫砂壶。一般是三款,分标为高潘、矮潘、中潘。
壶腹作扁柿形者,曰“矮潘”;器身稍高,近扁球形曰“中潘”;器身高,近梨形者,是为“高潘”。潘壶一般为闽南人家泡工夫茶用。多为宜兴紫砂潘壶,少用汕头手拉壶。
壶名取材于源于佛教中的大肚弥勒佛,取名源于“大度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善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为吕尧臣大师首创,早期作品壶形偏低,后来壶形较高。
气韵饱满的壶身上添加一微微矮颈,壶盖增高成半球状,平添拙朴童趣。出水效果极佳,用起来确实方便舒适。视觉上稳重大度,在质朴中见深厚。
水平壶制作工艺必须精致,壶嘴和壶把的用泥必须绝对相等,然后嘴巴不能有偏移,必须三点一线。壶体壶盖也必须呈正圆,胎体厚薄均匀。
壶漂浮在水面时,与水齐平,壶仍保持水平而不倾倒,这就是水平壶名称的由来。
水平壶同时也是当年紫砂厂徒工考试时的标准器型。
三足水平与水平壶相比,多了三个圆足,上图为顾景舟徒弟葛陶中所作。
水平壶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也喜欢用“水平壶”。
水平壶的规格,习惯以"几杯"称,有半杯、二杯、四杯、六杯、八杯、十二杯之别。一般六杯壶容量为90毫升左右,8杯壶容量为120毫升左右。
水平壶的样式,传统的式样有标准水平、鸽嘴水平、汤婆水平和线瓢水平等。还一部分水平壶,不用端把(传统样式的壶),而在与壶嘴成90度角处装一柄。
牛盖莲子壶是上世纪60年代,裴石民大师于宜兴紫砂厂所创制,是在陈光明牛盖莲子提梁壶的基础上,改制而成。是紫砂壶中的经典之作,发展至今仍是一款不可超越的经典。
直腹圈足,阔口出唇,短弯流,环状柄。平盖,宽带拱形钮犹如牛鼻,牛盖莲子故此得名。
裴石民将焦点放在壶面盖钮上,将盖板改成翻盖线,与中间牛鼻孔融于一体。提梁改为圈中带方状壶把。使整器气势雄奇,神丰韵足,成为紫砂壶中的经典之作,传之久远。
上图为清·道光二十七年,申锡制。
此壶身铭,颇有奇趣:“挹彼甘泉,清冷注兹。先春露芽,一枪一旗。烹以兽炭,活火为宜。素瓯作配,斟斯酌斯。”,刻工精细,楷法精严,与壶增色
此壶身为莲子形,线条有力,浑朴雅致、比例协调。
直颈平盖,宝珠钮,直嘴流坚挺,执把壮实蓄劲,尤为精妙。壶身大而宽敞,线条、棱角、块面显得明朗、挺括、滋润,比例恰到好处,整体造型自然庄重。
平盖莲子虽是从莲子壶演变而来,但是此二者壶形并不相同。
其与莲子的不同之处更是非常多,首先其为平盖,颈高而无子口线;其二壶下腹收敛远小于莲子的弧度;其三壶流不同与莲子为三弯流,壶把更是无垂耳。
天际壶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吕尧臣首创,在造型构架与装饰手法上用绞泥模拟了长江的俯视图,用“唯见长江天际流”诗句中的天际,为此壶命名
作品设计挺秀稳重,端凝大方,比例恰当,线条明朗,壶嘴、壶把与壶钮造型简约丰润,与壶体契合工整,观之整体有浑然融合之感。
作品气势浑雅,境界开阔,气韵浓郁,意象清峭;增一分嫌浓丽,减一分显清简,摄艺术之深美,辅装饰手法之和谐,开阖顿挫,层染跌宕,如水到渠成,无一丝造作痕迹。
唐羽壶创意构思源于唐代宫廷中的羽觞壶,它的造型与之非常贴近,唐人饮茶并非今日沏茶,而是用类似如今沱茶样的茶团和茶饼研碎放入壶中,文火之上慢煎煮,因而壶柄一般较细长,似有羽翼飞升之感;创意亦可诠释唐代陆羽之壶。
唐羽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壶把设计成如握柄,位置与壶身成直角,壶体莹润,把手线条优美流畅,圆融有力,冲泡时可有效避开烫手问题。侧把的壶型在持握上更加随性,根据不同人的习惯方式不同,出水的姿态随握法而变,在冲泡举止间更加有韵味。
玉笠壶由紫砂七老之一的王寅春创作,在六十年代,多次承制国家礼品。
玉笠壶壶身圆润有型,壶嘴曲环有度,仿佛渔翁鱼竿,垂钓江面;壶把舒适稳定;壶盖疏密有致;壶钮细腻光滑,壶嘴、壶钮与壶把三点一线,比例协调。
远观此壶,壶体线条舒展流畅,匀称柔和,风格清和恬淡,宁静祥和,给人以清静气爽的感觉,统观此壶,形如斗笠,蓑衣渔翁独钓寒江,令人回味。
笠帽壶是清代流传下来的传统壶型,壶无定式,主要是壶盖以笠帽形式为准。现代壶型已经不太常见。
从观感上来说第一款三弯嘴更具有美感,嘴把钮更为协调。壶身线条流畅圆转,更具有壶的精气神。
巨轮珠又名具轮珠,乃古典传统器型,盛行于清末。
此款壶型,设计原意本就是实用器型,大口盖便于倾倒茶渣,直流炮口出水爽利。拿捏把握,壶盖摘拿,都方便自如。
“近时有一种奇品、邦俗呼曰具轮珠、所谓小圆式、鹅蛋式之类也、形有大小、制有精粗、泥色有朱、有紫、有梨皮、小而精者、曰独茶铫、粗而小者、曰丁稚、而大概无款识、故不详为何人手作、或云不降崇祯、或云不升乾隆、议论纷纭。”奥玄宝《茗壶图录》
此为日本具轮珠的标准器型
晚清至民国传到日本的具轮珠,可以说是宜兴紫砂在日本茶道文化和市场需求引导之下完成的一次摹古与复古。与其它外销紫砂器不同,具轮珠的输出是中华文脉和茶道思维在异邦相互撞击、融合的一次再延伸。
十五世纪末,由一休禅师的徒弟村田珠光将茶与禅理、禅修、禅趣相结合,从而将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 了“道”的地位,开山创立日本抹茶道。
再由茶道宗师武野绍鸥、千利休补充完善和发扬光大,是所谓日本本土茶道。成为融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 艺术活动。
抹茶道提倡“茶禅一味”、“茶即禅”的“和、静、清、寂”的观点。
而直接导致具轮珠异花奇放的日本煎茶道,则发端于日本江户时期。
在高僧林隆琦东渡扶桑将中国明代的泡茶法带入日本之后,曾为黄檗山万福寺僧人的被誉为“煎茶道中兴之祖”的“卖茶翁”柴山菊泉,将自由精神,文人意趣与明式泡茶法饮茶趣味相互融合,奠定了日本煎茶道精神与形式的基础。
同时,煎茶道对于 中国明代文人风骨和生活方式的推崇,连锁反应到对煎茶道具的选择必以“唐物”为最妙,也直接导致了具轮珠的复古之风与一壶难求。
“小圆式、鹅蛋式……流直而快于注汤”这些亦见于中国明末清初紫砂器的特征,在日本的煎茶道茶席上以潮汕功夫茶俗中的小容量茶器大放异彩,并结合日本文人 的审美取向,去工求朴,去巧求拙,追求拙趣和朴雅。
桑扁壶是传统的经典茗壶,明末清初邵亨裕、清末端方等皆有作品传世。
顾景舟大师的桑扁壶,端庄中自有一种超脱的气质,质朴中不失一股风流雅韵。大平盖压肩,更方便冲泡;壶肚较深,利于叶片自然舒展;直流嘴如珠炮喷薄而出,力度十足,出、断水极其利索。
圈形壶柄略呈方形,与壶嘴的阳刚之气相呼应,大气得体;方中带圆,圆中有方,线条的碰撞与融合,释放东方雅致之美,隐见先生泰斗之大气雄浑,佳器天成。
仿古壶是邵大亨首创。仿古如意是在仿古壶的基础上二次创作。
顾景舟所制的这把紫砂“仿古如意壶”,壶身似一端正周整的圆扁葫芦,壶腹似虚,实有通壶,显得精实有神,不致扁塌;扁钮有力,虹钮有势;盖板平滑,
壶盖与口沿子母线吻合严密,合成圆线饱满;一弯流青出自然,圆圈把匀势而起,富于灵动;
壶流的转折呼应重心略向上的环形把,使扁腹向左右延仲,而盖钮巧妙地凸起,令壶的重心上移。
紫砂“仿古如意壶”最为显眼的地方,是壶腹的如意纹装饰。如意是中国人喜爱的吉利词,且器物如意造型优美,因此被广泛用于我国的装饰图案。
如意纹从线条卜看酷似波浪,因而此壶的如意纹装饰显得极其灵活,如水浪般跳跃,又如白云般多彩,不仅满足了人们视觉上的审美需求,而且其富贵吉祥如意的寓意深得世人倾慕。
整体轮廓清晰,点、线、面的结合协调柔腻,面和线既变化又统一,体现了鼓腹的韵味。壶腹的如意水浪纹装饰线条处理得尤显均匀饱满、清晰挺秀、如此完美的线韵作品蕴含着顾景舟独特的创作理念,也包含着线条与壶器造型的关系密不可分的道理。
紫砂壶中以圆器造型最为丰富,古有“圆不一相”之说,圆器主要以球体、半球体、圆柱体为基本器型,运用各种圆曲线、抛物线和曲线等组成,造型圆润饱满,展现出“圆、稳、匀、正”的视觉效果。
一款传世的经典紫砂壶器型,不但要在实用性上经受住广泛的认同与时间的考验,更要在造型艺术上千锤百炼,并吸收与融合其它艺术形式的长处,以臻自我进化,并最终得以形成紫砂壶独有的审美特质与艺术成就。
下期我们来聊一聊方器的图谱以及相关的来历介绍,欢迎大家收藏点赞持续关注。
本文为紫砂、茶文化科普自媒体问壶藏家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文中使用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陆续更新精彩的紫砂、茶文化科普文章和视频,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
您的点赞、转发、评论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欢迎各位朋友和我私信交流!